企业信息化建设
电子商务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企业商务网 » 资讯 » 生活知识 » 产卵过冬的动物有哪些(马的过冬方(产卵过冬的动物有哪些)

产卵过冬的动物有哪些(马的过冬方(产卵过冬的动物有哪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12-16  来源:游客  浏览次数:51
产卵过冬的动物有哪些(马的过冬方(产卵过冬的动物有哪些)

20年前的7月,人类见过的最后一只活着的白鳍豚奇奇孤独地死去了。随着长江女神的离去,长江江豚带着张的笑脸,被称为“微笑天使”,成为长江中唯一的水生哺乳动物。

今年上半年,一群江豚继续在市区江段“露脸”。网友们纷纷留言,“最美的笑容回来了!”“十年禁渔成效显著”...

江豚的数量真的大幅增加了吗?近日,资深水生濒危动物保护专家、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肯定了长江禁渔对江豚种群恢复的积极作用,但同时提醒,“捕捞只是影响江豚在长江生存的因素之一,江豚数量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大幅增加。”“不能因为短期的成绩而懈怠。大保护长江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会一蹴而就,但需要很长时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长江经济带要“下大力气保护,不搞开发”,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优先位置,确保一江清水延续给子孙后代。得益于长江保护战略的持续推进,江豚种群数量快速下降的趋势得到遏制。

去年,江豚保护收获三大利好:1月1日,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施“十年禁渔”;2月5日,新调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公布,将长江江豚从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提升为一级;3月1日,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

王鼎表示,对江豚的保护不仅仅是对一个物种的保护,通过旗舰物种的展示功能,更是对整个长江的保护。

目前,作为技术组副组长,他正在积极筹备第四次长江生态科考,这也是“十年禁渔”政策实施后的首次长江生态科考。

中国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郝玉江说:“我们期待看到更清澈的水、更肥胖的鱼、更多的海豚、更美丽的长江和更美丽的中国。”

留住“江豚与城市风光共存”的生态故事

这两年是南京江豚保护协会志愿者吴嘉珉观察江豚最开心的时候。

一杯茶,一辆摩托车,一个专业的摄影包,里面有各种器材。这是吴嘉珉外出度假时的装备。环绕长江北岸,南京长江大桥,五桥,三桥,大胜关大桥...骑马射击。

南京人习惯称江豚为朱江。“风大浪急时,成群的江猪会顺着风向排成一排,也叫‘拜风’。冲的场面特别壮观。”2007年,吴嘉珉开始拿起相机记录它们。15年间,拍摄了数万张江豚照片,数百段江豚视频。

但十几年前,南京能看到江豚的地方并不多,就是中山码头和长江大桥附近。其他河段布满了热纺织厂、水泥厂和造船厂,市民根本无法到达河边。或者岸边散落着渔船,江豚也不会来。

近年来,南京严格执行“十年禁渔”政策,建立江豚救助基地,构建立体化监控管理体系。江豚跃出水面的场景也频频出现在城市主流的江边,离人们越来越近,为“江豚与城市风光共存”的生态故事增添了动人的色彩。

2020年起,长江流域332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全面禁渔,来往渔船消失,江豚移至武汉段。近两年,江豚在武汉段出现20多次,近180次。此前,武汉江已经有十几年没有江豚了。

武汉市政府部门表示,将通过一系列政策全力支持“江豚回归武汉”,并使之成为长江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汉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第四大队执法队员付告诉记者,武汉市长江流域渔政监管本地信息系统已经建成,俗称长江天网工程。通过加密、盲放、追加无人机等方式,新增市级高点22个,统筹全市高点153个。各种前沿传感设备、智能技术、平台系统全面对接,运用了视频传感、人工智能、大数据、热成像联动识别等先进技术。形成“全覆盖、可视化、立体化”的沿江视频监控系统,确保禁渔水域全景看得清、禁渔执法处置情况交代得清、区域事件查得清,保护江豚等水生生物不受非法捕捞侵害。

长江渔政监督信息系统。(武汉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随着长江保护的不断推进,应更加重视就地保护。

王鼎是2006年长江水豚考察的总指挥,但他只能做一个沉重的宣布,未能找到白豚。不久之后,白鳍豚被贴上了“功能性灭绝”的标签。

这意味着江豚成为长江中唯一的水生哺乳动物。

资料显示,上世纪90年代末,长江(包括鄱阳湖和洞庭湖)共有江豚2700头,但2006年江豚数量明显减少,仅剩1800头。

王鼎回忆起江豚“最危急”的时刻——2012年,农业部、中科院水文研究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开展了长江流域江豚科学考察。结果显示,与2006年江豚调查相比,江豚的下降趋势不仅没有减缓,无论如何还在继续加速。根据当时的分析,如果不采取果断措施,20年后(2032年)江豚可能会像白鳍豚一样消失。

最后,作为仅有的几个还在研究白鳍豚的人之一,王鼎对江豚的保护是有底线的——一个物种消失后,绝不能让江豚重蹈覆辙。

在王鼎看来,2012年是一个转折点。当时团队发布江豚种群数量加速下降的结果后,全社会都提高了江豚保护意识。2014年,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发布了《长江江豚保护行动计划》,这意味着以前难以由科研机构推动的实践方面,通过政府部门的介入,得到了更好的落实。到2017年,江豚数量为1012头,下降趋势得到遏制。

“在过去的30年里,江豚的保护长期遵循三种保护策略: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人工繁殖。”王鼎介绍,就地保护重在采取措施为长江江豚的野生繁殖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空。目前,中国已建立了8个长江江豚自然保护区,以整治非法排污、非法采砂和非法捕捞。通过保护区的努力,减少了江豚野生数量的下降速度。

迁地保护的地点不是动物园,也不是人工繁殖场,而是一些离长江生态条件非常近,面积比较大的地方,可以以自由的状态自由生活。目前,中国已建立了五个迁地保护区或基地。作为中国首个江豚迁地保护区,由老长江建成的湖北省长江天鹅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豚数量从1990年的5只增加到2021年的101只。

自1996年以来,水产科学研究所开始人工繁殖,并取得了圆满成功。在人工繁殖方面,已经取得了非常重要的进展,已经繁育出了第二代江豚。“你不能指望通过人工养殖来拯救长江江豚,但你可以通过人工养殖来更多地了解江豚的生理、生长和繁殖情况,这为江豚的野外保护提供了重要参考。”王鼎说。

他认为,随着长江保护的不断推进,目前最重要的是“更加重视地方保护”。

许多专家也持有同样的观点。他们认为,就地保护是保护的根本手段,是长江江豚保护的基础,根本选择是保护物种的原始环境和栖息地。今后应进一步加强现有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能力,及时提高保护水平,在重点“空白”水域新建长江江豚自然保护区,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改善水域生态环境质量,减缓自然种群下降趋势。

江豚在水中玩耍。吴嘉珉摄

迎接江豚期待的曙光,还需要长时间的努力。

王鼎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三大保护战略取得了很大进展,为今天的保护奠定了基础。某种意义上,也是大保护长江的一个起点和突破口。因为江豚是长江的旗舰物种,从食物链的角度来看,只有食物链中的其他生物得到有效保护,才有可能保护旗舰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

很多专家认为,江豚皮肤娇嫩,对水质要求高,在污染的水域很难生存。这也证明了长江“十年禁渔”、入河排污口治理、岸线生态修复、小散码头改造等措施对长江水质改善起到了效果。“特别是长江禁渔后,渔业扰动变小,鱼类资源丰富,江豚觅食和嬉戏的通道打开,分布区域变大。”

的确,从各地的观察可以确定,江豚的分布范围变得更广了,肉眼可见的江豚也更多了。

但也有专家认为,这并不意味着江豚的快速回归。

“江豚出现的频率很高。除了增加数量的可能,还有一种可能。在大长江保护的宣传下,过去对江豚知之甚少的人们对这一珍稀旗舰物种的关注度有了明显提高,更多的人关注、拍照和分享信息。“王鼎提醒,江豚的数量不能靠热搜和关注来判断,而要靠经过严格设计和全面实施的科学调查来判断。”事实上,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做不同范围和规模的调查,但只有一次性调查所有范围,才能得到完整的数量估算。"

母亲和孩子一起旅行。照片由吴嘉珉拍摄。

他认为,长江江豚的濒危状态没有改变,影响其生存的不利因素没有完全消除。“近年来,在禁渔、破化工围河、散码头清退、整治采砂作业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噪音和长江自然状态的恢复。我们可以尝试将这些问题的影响降至最低,而不是一下子完全解决缺点。”

大保护长江需要“雷霆万钧”的气势,也离不开“十年磨一剑”的坚持。

预计下半年,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将牵头组织开展大规模的长江生态大检查。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王表示,第四次长江生态科考有助于准确把握“禁渔”第一年长江生态环境和水生物种的基线;公布长江江豚数量,是对公众高度关注的长江生态环境质量和物种多样性最及时的回应。通过长江生态科学研究获得的大量科学数据有助于为制定长江保护政策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

未来,长江江豚能否转危为安,迎接美好的未来?

“过去几十年的努力为今天的江豚保护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而长江保护为江豚保护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王鼎说,江豚和长江的保护仍然任重道远,我们绝不能放松。我们仍然需要坚持科学保护的原则,做大量的工作。但是,只要坚持科学保护,在长江大保护的背景下,江豚保护的前景是可以预见的,是光明的。

专家访谈

让长江喘口气,你一定会希望有更多的鱼和水。

——访“十年禁渔”的先驱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轩

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轩。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供图

一段时间以来,江豚等珍稀物种的频繁出现,让人们聚焦于2021年元旦开始的长江“十年禁渔”。

从2006年开始,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曹文轩首次提出“十年禁渔”。日前,记者采访了这位一生都在和鱼打交道的八旬老人。他分享了禁渔倡议的初衷,并对长江鱼类的未来保护提出了具体建议。

文汇报:江豚频繁出现意味着什么?长江禁渔对江豚生存环境的改善有哪些积极作用?

曹文轩:长江禁渔以来,以鱼为食的江豚频繁出现在江面,说明长江的水生态在不断改善。

江豚减少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捕鱼:一方面,捕鱼使江豚的食物大大减少;另一方面,鱼钩、鱼网、电对江豚的活动也是致命的。禁渔后鱼多了,干扰少了,江豚安全了,出来的多了。

文汇报:在长江大保护的总体布局中,“十年禁渔”处于什么地位?

曹文轩:影响长江生态环境的因素很多。除了化工厂和非点源污染,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采砂。在洞庭湖区,采砂使软体动物从70多种减少到20多种,水生植物也少了,净化水质的能力下降,整个水生生态系统都遇到了问题。

捕鱼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禁渔不仅是保护鱼类的措施,也是恢复长江生态、保护自然资源的问题。“十年禁渔”是大保护长江的重要抓手,是事关全局和子孙后代的重要决策。通过这个抓手,把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放在压倒性的位置,进行水域生态修复。

文汇报:如果我们仍然袖手旁观,眼睁睁看着长江的生物完整性指数达到最差的“无鱼”水平,最后的结果会是什么?

曹文轩:按照传统的捕鱼方式和工具,是钓不到鱼的。如果我们不保护长江,它将非常危险。如果长江的鱼类资源不能再恢复,不仅是生态系统的巨大损失,还会直接影响淡水渔业。

中国淡水养殖规模世界第一,产量最高,为人们提供了动物蛋白和营养。其中,四大鱼类占水产养殖产量的一半以上。长江是种苗的主要发源地,养殖要去长江里捞种苗。但是现在,种子资源急剧萎缩。

从2003年开始,长江每年春季禁渔三个月,后延长至四个月。但是我和我的学生在禁渔后的7月份去调查,发现刚生长几个月,10厘米以下的幼鱼又被捞上来了。这些小鱼不吃就当饲料,资源极大浪费,没有得到有效回收。

我们知道,鱼类的遗传多样性在长时间的鱼类养殖后会退化,需要野生亲鱼的资源来补充。因此,必须保持长江“四大鲶”一定的种群规模,不断提供优质亲鱼,以保证我国淡水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4月10日拍摄的瞿塘峡风光(无人机照片)。新华社

文汇报:长江之鱼有没有转危为安?

曹文轩:原则上是这样,但是问题还是很多。对长江鱼类的威胁不仅仅是捕鱼,还有栖息地的破坏。

根据最新的野生动物保护名录,长江上游新增19种鱼类,川陕哲罗鲑由原来的二级提升为一级,表明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生存威胁加大。原来,他们都生活在流水中。现在,一些水电站建设后,原来的栖息地变成了“水库”,生存环境和繁殖环境恶化。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文汇报:长江禁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接下来的日子里,除了“禁令”,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曹文轩:第一,政府要努力安置渔民,希望上岸后渔民家属的生活能够得到保障。

第二,在物种资源恢复方面,要进一步做好生态修复。“十年禁渔”是长江生态修复的基础工作,但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要恢复物种栖息地。在长江上游,一系列大型水电站的建设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它们改变了鱼的栖息地,如水流和水温。我认为,未来有必要对相关项目的建设划出生态红线,进行科学的研判;此外,与大型水电站相比,对小水电站这种利益差距巨大的支流进行科学清理,通过建立保护区等形式对小支流进行保护,恢复其自然流动状态,使鱼类的摄食、繁殖、越冬、仔稚鱼躲避敌人等生命活动畅通无阻,从而成为长江部分特有鱼类的完整栖息地。赤水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是长江上游唯一完整的生态河流,保持着自然的水文节律。许多稀有的长江本地鱼在这里产卵和繁殖。大鱼、小鱼等水生生物形成了一个相对和谐的生态系统。

文汇报:“十年禁渔”后,长江渔业资源会恢复到什么水平?你对当时的长江有什么样的期待?

曹文轩:目前长江多年不见的鱼都出现了,包括鲶鱼。“十年禁渔”不仅是为了保护那些珍稀特有的鱼类,也是为了保护大鱼小鱼,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十年禁渔”后,可以进行科学的、可持续的捕捞。届时,捕捞产量可以提高,许多物种可以得到有效保护。

像“四大美人鱼”这种鱼,一般需要3到4年才能繁殖。连续禁渔十年后,它们会繁殖两到三代,种群数量会明显增加。未来有望回到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但由于栖息地变化的影响,它们的生长期缩短了,几乎不可能恢复到上世纪60年代数千亿的数量。

江豚、白鲟等长江珍稀物种相继功能性灭绝,令人痛心。希望这种悲剧不要再发生。如果我爱长江,我会让她喘口气。经过十年的休养生息,我一定会有充足的淡水和鱼类。

作者:本报驻湖北记者钱,本报驻苏联记者赵正南

视频:吴嘉珉

编辑:傅欣欣

分享与收藏:  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

新闻视频

 
 
联系方式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最新文章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