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门禁有益,何以遭受诟病?群众吐了苦水:“为了办事跑机关,还要吃"闭门羹",事情难解决。”在一些特殊的部门单位安装门禁本身并无错,但在一些需要和群众密切接触、倾听百姓声音的单位,门禁却成了防范群众的“门将军”,故意竖起一道道门禁摆出“神秘”的姿态,把办事群众拒之于“千里之外”。在这些机关单位中,领导“防范”群众意识甚至超过了服务群众意识,领导干部连群众的面都见不上,何谈群众工作。说到底就是有些领导干部自己问心有愧,害怕群众。
媒体报道后,一些地方政府机关已经开始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拆门运动”。然而,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如果在安装门禁之时能够站在办事群众的角度多为群众想一想,能够广开言路多听一听群众的意见,也不会有这种既伤财又劳民的“歪决策”出现。有形的门禁被拆除了,无形的“门禁”更需引人警惕:一些地方门容易进了,但是事仍然难以办成,办事群众仍然饱受折腾,办理流程中还是存在程序不清、繁冗拖沓、推诿扯皮的情况,这是比有形门禁更让群众反感的“隐形门禁”。
“门风”反映的是作风。有些门禁过严暴露出的是服务不到位、工作不积极、不担当不作为的“新衙门主义”,“工作需要”“保密需要”成为一些单位隔离群众的借口,这些本质上暴露的就是作风问题,是“四风”问题的新表现。由此可见,门禁设得过严,门槛抬得过高,阻碍了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疏远了干群之间的关系,建设服务型政府,岂能让门禁把群众挡在门外?